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,主持吳啟華、袁潔儀一連十集,引領觀眾了解香港人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! 第一站廣州,是內地近年着力建設的國際都會。學成後前來打拼的Felix早着先機,將迷你倉業務帶到這裡。 南沙區擁有中國最大的郵輪碼頭,是大灣區交通樞紐的重要一環。洪逸曦細說港澳青年在當地求職與生活的支援;港澳人士置業又可有優惠? 半個「廣州仔」張弘睿身兼多職,他如何將電商、醫療器材等範疇共融發展?
深圳是率先踏入5G新時代的城市之一,啟華、潔儀帶大家感受深圳的發展「速度」! 受惠於初創企業的龍頭效應,南山區成為高科技鉅企集中地。互聯網先行者康敬偉走在創業最前線,分析深圳創科業吸納人才的優勢。 在深圳從事金融科技業的Ryan,傳承香港打工仔的拼勁。當地有公司提倡「996」工作機制,理念如何?順道了解相關薪酬水平。 Ryan即將成家立室,他會細談深圳房產市場概況。當地的創意文化園,則是居民的消閒熱點。
惠州為大灣區面積第二大城市,發展海岸經濟得天獨厚。 港人彭家健九年前回到惠州繼承家族琴行,本對音樂一無所知,現已當上專業鋼琴調音師!內地支付平台崛起,怎樣令小樂器於市內普及化? 家健遇上志同道合的拍檔,二人在營銷上如何分工?家健還細談香港、惠州的文化差異。 識飲識食的何禹霏帶路,品嚐惠州地道客家菜,也會分享建立健身中心事業的經過,以及對當地人運動意識轉變的觀察。 另外,置業顧問帶來入市惠州一、二手樓須知。
肇慶向有「森林之都」美譽,也是綠色農副產品的集散基地。作為大灣區的後起之秀,八十後肇慶人潘柱選擇回流打拼,見證着當地基建翻天覆地的變化,同時決意紮根老家安居樂業。 香港人唐震宇一次到肇慶旅行,隨即愛上這片秀麗之地。他毅然踏出創業一大步,成立孵化公司,為初創企業尋覓機遇。肇慶與一線城市工作模式有別,拍檔梁鑑坤,又怎樣和員工保持良好關係? 大灣鎮的河鮮,展現肇慶原味道;名勝七星岩周邊的樓盤,同樣潛力無限!
中山成為小店創業的開端,港人劉倩瑩將甜品減壓興趣變為事業,前往中山開設法式甜點店,還在當地完成置業大計。 楊子駿返回中山創立無添加茶飲店,對這裡的飲品市場有何觀察?他更銳意「疫市」擴張? 香港設計師Lio八年前北上中山打造潮流品牌,實體店未必再有優勢下,他會分享內地新經濟模式的營運理念。 啟華、潔儀參觀古今交融的三溪村;座落五桂山的客家土樓食府,則藉美食傳承客家文化。中山放寛限購令,對樓市起了甚麼變化? 返回所有集數
江門發展一日千里,八十後港人莫榮杰返回家鄉營運商場,融合港式管理,場內特設五邑文化主題區;還開拓商場線上平台,從而打造網上經濟圈,嘗試突破傳統商場格局! 香港三位志同道合的兒時好友,忽發奇想前赴江門建立有機農場,經過數年的現代種植研究及經營,他們對當地的農業發展甚為樂觀。三人從大學生「膽粗粗」變身農夫,創業路有多辛酸? 主持吳啟華、袁潔儀來到新會陳皮村,見識陳皮的矜貴,陳皮竟可衍生為投資產品?
製造業重鎮佛山近年積極轉型升級,港人James看好大灣區龐大市場前景,遂抓緊機遇,聯同拍檔林子豪成立自動化技術公司,協助當地工廠推行機械化改造。 子豪選擇在佛山落地生根,他會細談城區的物價與生活模式;大家亦可順道認識市內充滿文化氣息的景點。子豪亦是「吃貨」,還嘗試把港式茶餐廳帶到當地,要於美食林立的佛山打響餐飲名堂,他自有一番經營哲學。 另外,紮根佛山多年的廣東米酒廠,又怎樣將釀酒傳承融合市場營運?
東莞由過往的「世界工廠」,已成為新興產業的研發基地。床上用品公司總裁姚吉慶帶領開發的健康睡眠系統,如何讓「製造」走向「智造」? 東莞轉型,造就港人陳東陽的二次創業機會,從膠袋工廠到創立新式茶飲品牌,發展前景又怎樣? 松山湖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,港人Ronald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結合醫療科技。智能系統擁有龐大市場潛力,業內哪類人材又最為吃香? 北上發展的KK享受慢活人生,還在東莞覓得重拾打鼓興趣的新開始。
珠海橫琴發展日新月異,市內打卡位源源不絕,包括城市慢行景觀隧道、冰雪世界,充分展現都市魅力與獨有優勢! 曾在珠海、英國留學的Baron以「過來人」身分,開設海外升學顧問公司,協助青年尋找出路。Baron亦在珠海成功上車,以三百多萬元購入千呎單位,CP值甚高,港、珠兩地的生活質量有何不同? 珠海作為宜居城市,樓價仍較一線城市深圳便宜。疫情過後,當地的樓市前景怎樣?還有置業顧問細述港澳人士珠海置業須知。
最後一集,節目返回港人熟悉的地方。 澳門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,回歸後,街頭巷尾仍然散發葡國氣息。澳門積極規劃內地與葡語國家的商貿合作,葡國特產又怎樣綻放商機?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,也是大灣區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平台,港產電動車專家細說本港亦可藉此優勢,另闢科研之路。 此外,本地機械人公司創辦人麥騫譽、潘嘉陽,如何將童年的機械英雄夢實踐?從沙士到新冠肺炎,疫症當前,同時激發他們研發的生活應用機械人面世!